多數人總以為關節疾病是在狗狗貓咪上了年紀後才會面臨的問題,或是體型較重的大型犬才需要擔心的情形。然而,臨床上最常出現在中小型犬、甚至貓咪身上的骨科疾病之一,其實是大家意想不到的——「膝關節異位」。
膝關節異位,顧名思義就是「膝關節脫離原本正常所屬的位置」,指的是位在股骨(大腿骨)滑車溝中間的髕骨(ㄅㄧㄣˋ),又稱膝蓋骨,原本應該在肌腱與韌帶的牽引下穩定地上下移動,但是當某些原因導致從滑車溝裡跑出來,不管往外側或內側滑脫,都稱膝關節異位。
像臘腸犬或柯基犬這些短腿長身的犬種,也可能因腿比較短、骨頭較為彎曲,使得四頭肌施力偏移而造成二次性膝關節異位。除了先天結構,後天的營養不良、肥胖、缺乏運動或外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異位。然而大部分仍與遺傳、天生的骨骼角度、滑車溝的深度,有密不可分的關係;尤其是小型犬,發生率更是大型犬的好幾倍!如果長期忽略這樣的情況,嚴重者會因關節變形、肌肉萎縮,導致日後更嚴重的跛行。
|寵物基本資料|

• 寵物名:噹噹
• 性別:公
• 年齡:6歲
• 品種:比熊犬
• 是否已節育:是
|病歷說明|
因先天滑車溝深度較淺,加上喜歡大動作跑步和跳躍,兩隻腿分別有第二級和第三級的膝關節異位問題。
這次的案例主角,是寵博健康動物醫院的院狗——一隻愛笑、愛跳躍的比熊犬「噹噹」,噹噹總是一臉笑咪咪,不論奔跑或跳躍,動作也都很輕盈,看起來永遠活力滿滿。因此在真正被確診之前,噹噹媽媽沒想到原來牠早早就開始承受膝關節異位帶來的不適。
噹噹媽媽回想那段時間,仍然帶著一些自責與困惑:「老實說,以前我完全沒聽過『膝關節異位』這個病名,也不知道狗狗怎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。只覺得牠越長越大,後腳抬起來的情況也越來越頻繁。通常都是看到牠跑一跑會忽然停住,接著就把一隻腳縮起來不敢著地,可是休息一下、動一動,好像又跟沒事一樣。我都以為牠可能是玩得太激動,可能稍微休息一下就好,完全沒想到那是牠在求救的訊號。」
因為噹噹的個性活潑,多數時候行為都看似正常,又很能忍耐,症狀的出現往往轉瞬就消失,讓人誤以為是小問題。直到越來越多獸醫師朋友注意到噹噹的步態,都不約而同地提醒:「這是很典型的膝關節異位症狀,你可能要檢查一下喔。」
經過詳細觸診、步態觀察與分級評估後,噹噹的狀況被確診為左右後肢分別是第二級與第三級膝關節異位,屬於中度偏嚴重的程度。噹噹媽媽心疼地說:「那時候噹噹才2、3歲而已,我聽到這個結果真的嚇到,原來看起來還像『小孩』的牠,身體已經在面對這麼大的問題!」
後來認識寵博健康動物醫院的黃偉珍院長後,得到的診斷也一樣:「噹噹的滑車溝因為天生較淺,膝蓋骨相對容易滑出原本的位置,再加上牠很活潑、跳躍幅度大,這些都會加速症狀的惡化。」
聽到這樣的分析結果,噹噹媽媽才發現原來噹噹是從小就帶著容易滑脫的膝關節在生活,而牠一直默默忍受著,只是因為牠還年輕、肌肉量足夠,又很能忍耐,所以痛了也不會叫、不會抱怨。這份「牠其實已經努力承受很久」的理解,讓噹噹媽媽心裡更是酸酸的。
到底該不該動手術?噹噹媽媽面臨兩難的抉擇
黃偉珍院長說明:「膝關節異位依嚴重程度會分成四級,從輕微的間歇性脫位,到完全滑出到錯誤位置、甚至造成關節變形。不同分級會影響後續的治療決策,因此治療大致分成內科與外科兩類。」他接著補充:「像噹噹這樣的年輕狗狗,如果分級較高,有些飼主會選擇手術,希望能在症狀進一步惡化前,把不穩定的膝蓋結構調整回比較正常的位置。」
然而,醫療的選擇並不是單純的「要或不要」,而是需要綜合考量:年紀、分級程度、關節結構是否有明顯變形、平常的活動量、飼主是否能配合術後復健、毛孩本身的性格與壓力承受度...等等,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,使得治療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。
噹噹媽媽坦言:「我真的非常糾結。每一次看到噹噹跑一跑忽然停住,我的心就揪了一下。我一方面不希望牠的膝關節問題越來越嚴重;但另一方面,想到牠要動手術、復健、被限制行動……我又很害怕牠會痛、會緊張。牠那麼信任我,我卻要讓牠經歷那些不舒服的過程,想到就心裡發酸。」
黃偉珍院長也理解身為飼主的兩難,因此也沒有有急著給出結論。他希望飼主真正了解每個選項背後的影響:手術的好處與風險、復健的必要性、保守治療的可能與限制、以及噹噹本身的個性與生活模式。經過多次深談與完整評估後,噹噹媽媽與黃偉珍院長最終達成共識:噹噹目前不採取外科手術,改以非侵入性方式來穩定症狀。「這不是消極治療,而是選擇最適合噹噹的方式。」黃偉珍院長強調。
既然不動刀,治療的重心便必須更完整、也更扎實,從居家環境調整、避免加重膝蓋負擔的行為、增加肌力與肌耐力、具體且長期的營養輔助、定期追蹤與評估等,這些都是重要的基石,缺一不可。黃偉珍院長強調:「每隻犬貓的狀況都不同,同一個分級在不同個體身上,臨床表現也可能會不同。最重要的是要與家庭獸醫師討論,評估最適合牠的治療或方法。」


▲噹噹的四肢特別修長,非常愛跳上跳下
量身打造的非侵入式照護:從生活細節開始
「只要照顧得好,非侵入性管理一樣能幫助噹噹改善目前的問題。」黃偉珍院長微笑著說。
於是,他為噹噹訂定了一套全方位的生活型態調整計畫:首先,在日常行為上盡量避免任何可能傷害膝關節的動作,例如跳上跳下、以後腳站立或忽然衝刺與急轉彎,讓關節不再承受不必要的衝擊。同時,他也請噹噹媽媽務必在家中地板上鋪設止滑墊,降低噹噹滑倒或扭傷的風險,讓噹噹能在家裡更安全地活動。
在運動與體態管理方面,他則控制噹噹的體重,避免肥胖對關節造成額外壓力,同時安排適度的運動,幫助強化大腿肌群。最後是定期追蹤噹噹的肌肉與關節的狀況,並依照獸醫師建議適時調整照護方式。
營養輔助,是穩定關節的另一個重要支柱
在保健輔助方面,黃偉珍院長也根據噹噹的整體評估,替牠規劃了同時支持肌肉與關節的營養補充策略。對於膝關節異位的犬貓來說,關節本身的穩定度固然重要,但肌肉力量也扮演關鍵角色!當肌群不足,關節負擔就會變大;如果關節不舒服,犬貓又會因為不敢用腳而導致肌肉萎縮,形成惡性循環。
因此,黃偉珍院長建議噹噹使用複方型的【可沛 好肌靈】:「好肌靈裡面的成分涵蓋幾種關節與肌肉都需要的營養。當中的『蛋殼膜粉』能提供天然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,這些都是軟骨與韌帶維持彈性與結構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;『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』則是能幫助軟骨維持健康、讓關節在活動時更加順暢。而『MSM』則從關節的舒適度著手,減少活動時的負擔感,讓噹噹在日常行走時不會因為不適而退縮。」
而在所有成分中,「HMB(β-羥基-β-甲基丁酸)」是黃偉珍院長特別看重的一項。許多有關節問題的狗狗,最擔心的不是關節退化本身,而是因為害怕疼痛、減少用腳,導致肌肉迅速流失,而HMB是動物體內在分解白胺酸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物質,也是組成蛋白質的重要成分之一,能幫助肌肉的生長和維持。
透過這樣多面向的營養補充,噹噹不只是得到關節的支持,也同時強化了承托關節的重要肌群,讓牠的狀況能逐漸往穩定的方向前進。
噹噹的案例,也希望能給所有毛家長一個提醒
不論是一點一滴地調整噹噹的生活方式,從使用止滑墊到限制跳躍,從體態管理到規律補充營養,每一項改變都需要噹噹媽媽持續性的投入與耐心。黃偉珍院長則負責在醫療端把關,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回診檢查,追蹤噹噹的肌肉量、步態、關節活動度,再根據每次的狀況微調照護策略。
「飼主的用心和耐心,是改善寵物健康最重要的關鍵。」黃偉珍院長這樣說。而在這樣細水長流的努力下,噹噹的步態開始變得穩定,偶爾抬腳的情況也減少了許多。不管是散步的神情,還是日常活動的靈活度,都比過去更加自在。這些變化,看似細微,卻實實在在地反映在牠的生活品質上。
最後黃偉珍院長也提出了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觀念:年輕健康的關節之所以能夠順暢運作,是因為軟骨、關節液、滑膜等結構在默默提供緩衝與支撐。然而,長期使用與自然磨損,加上中小型犬常見的膝關節異位問題,都會讓原本健康的關節逐漸老化,只是這些變化常常在無聲無息之間發生,等到症狀出現時,多半已經累積了一段時間。
因此,關節保養不該等到「變得不舒服」才開始,而是應該提早養成習慣。黃偉珍院長強調,維持良好體態、適度運動,是對關節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日常守護;而定期帶寵物做健康檢查,則是能把許多潛在的問題提前攔截。許多看似「一下子就恢復」的跛腳,其實是關節發出的求救訊號,只是毛孩不會說,我們也常常忽略。
噹噹的故事也在提醒我們:關節問題並不是老年時才忽然出現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細節,一點一滴累積而成。只要我們願意多看牠一眼、多陪牠一會兒,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,即使是不開刀、不侵入的方式,也能讓毛孩重新找回穩定又輕快的步伐!